共24题,约11010字。
2013届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 62 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壬》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天然如此的、自然而然的未经世俗异化的“自然”。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剂医治社会的良药。
D.面对社会的腐朽和危机,陶渊明是无力的,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求救于人性的复归,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追求艺术化人生。
【C. “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剂医治社会的良药。”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C )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表明他天性喜爱自然,受不了绳墨束缚,不愿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两大人生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以泯去 “伪我”,返归 “真我”来为危机和腐朽的社会寻求医治药方,这样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D.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这样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原文是“也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B )
A.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所以陶渊明的一生是“艺术”的而不是“枯槁”的。
C.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独特的里程碑,他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儒道精神互补的、交融的渗透在一起。
D.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盛,精神日渐空虚,如何才能诗意的栖居,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B 强加因果,是“艺术”的还是“枯槁”的,关键看所站的立场。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