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青春”类话题作文写作示例
[小引]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天地,扬帆起航前的港湾;青春,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是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
引导广大中学生关注生活,留心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而记录自己的生活,就身边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想法,是这些年来高考作文的方向。那么,“校园青春”类的话题,就很有可能继续被命题者相中并设计出很好的题目来。
[对应训练]
话题1:我的读书体验
阅读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时时与书交往,对有趣的卡通书,深奥的哲理书,动人心扉的文学书,相对死板的教科书等等,都会有所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故事”发生(比如为了一本武侠书被面壁罚站,为了一本名著而废寝忘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心智在与书的接触中慢慢成熟,不再只关注感性的故事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请以“我的读书体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导写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对此,许多名人作过精辟的阐述。
“我的读书体验”,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而且并不难写。写作时既可以畅谈“我”的读书经历,也可以细说阅读某一本书的感受与收获,重要的是倾吐心声,写出真情实感与独到的感悟。
例文
一片幽情冷处浓
——读《张爱玲散文全集》有感
无论是“镜花水月的女人”,亦或“才女”,这些称谓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女”字。我不是在这儿废话连篇地说笑,而是因为张爱玲所表现出的典型而又独特的女性气质,着实让人感慨万千。典型,在于她细心、敏感的女性心理;独特,是因为上下几千年中国女人缜密繁复的心思只有在张爱玲的幽幽叙述中展露无余。
没有丁玲辛辣鞭挞的畅快,亦没有冰心古道热肠的光明,张爱玲散文起初给我的印象是幽绵、晦暗,然而又有无穷无尽值得玩味、思考的意味。她的笔墨并不多姿多彩,却又不乏意象万千、活泼多情的修辞,恰如其分地兼具着古韵之风和诗的烂漫;语言的超常组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如:“噎住了阳光”(指黑影),“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指打仗经历),“简单的心”(指夜营的喇叭声)。纵观她的散文,始终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冷色调绵绵流淌于字里行间。换言之,一股淡淡的苍凉总是透过纸张袭上读者的心头。文章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作品是作家的心境。于是我不得不联想到张爱玲本人的善感、多虑。散文集的编者介绍张爱玲出生于曾经声势显赫的书香门第,家庭的衰败对她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曹雪芹写出举世瞩目的大悲剧,而张爱玲同样也以淡淡的悲融入自己的写作中。于是透过打着烙印的心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一切在她的笔端另生一番情景。用不咸不淡的
话娓娓述说暴虐的父亲、无情的姨妈妈,没有抱怨之言,没有痛恨之辞,却悲从中来;战争中的非凡经历没有使张爱玲刻意去描写绝望和苦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凉凉地讲述着战争中的人们,略带诙谐的笔墨中自有不胜的荒凉和凄惨;即使在一些艺术鉴赏文中,她也是以漫不经心的凉凉的语气否定了许多艺术作品,并我行我素地崇尚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
我不同意称张爱玲是无病呻吟的文人。她的散文语意虽淡薄,主题虽谈不上积极,然而她从来没有虚伪地矫饰自己,而是真实地展示着自我。她欣赏日本文化,于是就写了;她对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兴趣,于是就写了。从这一点上说,张爱玲是坦率透明的。也许我们都误会她了。也许淡雅清冷的隽语正是表达她内心强烈感受的通途。而别人对她的误解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可看作眷侣之间缠绵悱恻悲悲凄凄的情意,也可以理解成舍己奉献无怨无悔的荡气回肠的倾吐。张爱玲,难道你真是个“情到深处情转薄”的谜一样的女人吗?
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文学短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张爱玲散文全集》的表层的感受上,而是深入内核,从作家幽绵、晦暗而不乏古韵的文字及其家世出发,比较细致地分析了张爱玲散文中冷峻的荒凉和缱绻的悲情;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得出了“冷到尽头情更浓”的结论,可谓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