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题,约10030字。

  上海南汇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
  演讲: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⑴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全国上下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热门话题。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上的大事。它的意义重大而悠远,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⑵“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⑶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
  ⑷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
  ⑸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尤其是满月节日,如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⑹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⑺我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宵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宵”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
  ⑻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
  ⑼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
  ⑽“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
  ⑾有一年暮春,我们学校的学思湖畔正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景色,一群男生经过,其中一个指着漫天飞舞的柳絮问:“这叫什么絮?”没人回答;又一对情侣路过,男的道:“哦,蒲公英!”女的道:“对,蒲公英!”倒是同声相应。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有中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秋天了,人们在地里忙着采油菜花。”油菜花是春天开的,而且也不是“采”的。我们的年轻人对大自然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⑿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
  ⒀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
  (节选自翁敏华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讲演)
  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竹节”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
  B.“节日”的“节”的意思,是“竹节”的“节”的引申义。
  C.我们的祖先用竹子来比喻过日子,特殊的日子就如同竹节。
  D.“节”字,还含有过日子如同竹子生长节节高一样的意思。
  2.第⑷段讲述我们的祖先“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时,为什么要说西方节日的来由?(2分)
  3.第⑸段中说“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请为前两点再各举一例:(2分)
  ⑴按季节气候排定:            ⑵以月之朔望为节:           
  4.作者在第⑺段中说“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却又举“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的元宵节,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5.第⑿段中的括号和括号里的文字各有什么作用?(2分)
  6.文末作者提出要“向大自然学习”,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向大自然学习的意义。(4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21分)
  庄周的燕子
  格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当他看着燕子围着茅屋飞进飞出,陷入了沉思:鸟儿因为怕人,所以巢居深山或者高树,以免遭受伤害;然而,燕子却是个例外,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伤害它。想必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了。
  庄周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开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关到鸟笼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