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9640字。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第Ⅰ卷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案填写在专用答卷上
第Ⅰ卷(客观题,每题3分,共30分)
一、语文知识及语言运用(21分,每小题3分)
1.请选出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 )
A、 下颚(è) 瞥(piē)见 槁暴(pù ) 饿殍(piǎo) 悄(qiǎo)无言
B、 惴(zhuì)惴 角(jiǎo)色 商贾(gǔ) 蹑(shè )足 模棱(léng)两可
C、 红绡(xiāo) 猿猱(náo) 浸(jìn)染 两颊(jiá) 解(jiě)甲归田
D、 朔(shuò)漠 残骸(hái) 琴弦(xián) 青冢(zhǒng) 禁(jīn)不住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戮 栈道 缘份 蜂涌 遍体鳞伤
B、谬种 蹂躏 寒暄 气概 间关莺语
C、厮混 潦倒 坚难 苍海 百无聊奈
D、杜纂 聘礼 鄙薄 沦落 楔而不舍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一周,每个中国人都对十二名中国船员在泰国湄公河水域遭匪徒枪杀而愤怒。你可以登陆华纪网,点亮纪念六位四川籍船员的蜡烛,以寄哀思。
B、成都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因为增加了生物、实用技术等新课程,几乎所有学科都面临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的问题,以至大部分师生都认为实行新课改后学习负担加重了。
C、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们,对于社会上那些虚浮的现象,对于那些“荒诞家”的不经之谈,都要仔细地辨识。
D、刘老师针对班上同学数学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各地教材大换血,鲁迅的多篇作品“被踢出去”,网友质疑道“时代确实不同了,但谁又能否认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精神了呢?”
B.风风雨雨,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亮,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
C.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们都认识到如果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D.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早期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而有“文学硬汉”之称的海明威表现“硬汉性格”的作品则是《老人与海》,并因这部作品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冰山原则”。
B.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荀子》,共32篇。他主张人性恶,强调学习对个体后天成长的教育作用,所以极力“劝学”。
C.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以沉郁顿挫为主要艺术风格。因其诗歌忧国忧民和格律严整而被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登高》被誉为“七言律诗第一”。他和元稹倡导了唐代新乐府运动,明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即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D.与温庭筠齐名“温李”的李商隐,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长期遭受排挤,潦倒终身。《锦瑟》的主题有“悼亡说”“自伤身世说”等,《马嵬》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前者多用典,后者用对比来作辛辣的讽刺,把批判的锋芒对准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7.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上下句联系及行文思路补全下面一首律诗,顺序正确的是( )
春风疑不到天涯, 。残雪压枝犹有橘, 。
,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 。
① 雷惊笋欲抽芽 ②野芳虽晚不须嗟(旧读jiā)
③夜闻归雁生乡思(旧读sì) ④二月山城未见花
A. 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为兄轼下狱上书 宋•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