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47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钢笔或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选择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倾轧/轧账    里弄/卖弄    模板/模样    疏浚/怙恶不悛
  B.刨冰/刨除    纤尘/纤细    毗邻/庇护    楔子/锲而不含
  C.押解/解元    殷红/殷勤    埠头/阜盛    哮喘/命途多舛
  D.宿雨/星宿    绯红/菲薄    漫溯/朔风    数九/数见不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合龙    震撼    雕梁画栋    张皇失措
  B.安详    诟骂    川流不息    没精打彩
  C.文身    雾蔼    一如继往    云销雨霁
  D.装璜    防范    以德报怨    陨身不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侧目。
  B.夏日的东湖,风光旖旎,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D.人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答疑  解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信赖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
  B.2011年10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召见泰国、老挝、缅甸驻华大使,就载有我船员的货船在湄公河遇袭、导致多名中国船员身亡事件提出紧急交涉。
  C.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D.“神马都是浮云”、“鸭梨”、“蒜你狠”、“围脖”、“非常艰难的决定”、“给力”等网络词语
  在2010年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它的形体逐渐演变:从商代到秦代,依次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从汉代到现代,依次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B.电视剧《幸福来敲门》掀起的“幸福”冲击波余波未了,《幸福生活在招手》、《谁比谁幸 福》、《80媳妇50妈》等“幸福剧”又将依次登台亮相,幸福二字俨然成了2011年电视剧热词。
  C.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 物件的地剪,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 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D.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像“非典”、禽流感这类疾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居文化哲学思考
  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栽体,而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我生命在其活动的展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早就提请人们注意:“从文化角度而言,研究民居自然要追溯历史,即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是不够的,还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
  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研究,而注重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不仅如此,古人还以为“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人居住在“上栋下宇”般虚实相间的住宅里,犹如置身于阴阳际汇的风水宝地,可以汲取天地之精华,感受四时的节律,“天、地、人”三才互参并融为一体而生生不急。中国古人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平静地度过了几千年诗意文明的历史。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这并非意味着诗意仅仅附加于居住的装饰物和额外品。居住的诗意特性也不是意味着诗意在全部居住中以某种方式和其它方式产生,而是通过诗意的建筑使居住成为居住。
  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论及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时说过,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连续性的文
  明,这种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的框架中实现,
  即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养育中国古
  代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决
  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中国古代的
  哲学家们正是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各抱地势,山环水绕、循环往复,从而创作了富于东方
  色彩的中国传统民居形态。品察中国古代多种民族并存、千姿百态的民居,不难发现有一个
  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境界的文化昭示。这种景况
  至今依然存留在中华境内的大江南北。
  中国传统民居在解决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关系问题上一贯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和
  谐的营造哲理,自始至终显示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尽管这种生态智慧不是以今天所谓
  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呈现的,而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这
  种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
  更容易体验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看来,人来源于自然并
  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生命的深化。故日:“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且“天地与我齐一,万物与我并生”,从而达到“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
  为和”的垸地。中国古代的这种生态智慧若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以促进其直觉思维发展
  为现代的系统思维,可望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
  (有删节)
  6.下列对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陋就简,顺乎天道     B.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C.以人为本,实用舒适     D.因地制宜,看重风水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需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而非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
  B.居住的诗意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材料或方式,而是立足于居住本源性的承诺。
  C.中国的传统民居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体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特征,且该特征传承至今。
  D.东方的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远超西方的技术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更容易使人体验到中国民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研究,而注重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民居文化具备诗意特性。
  B.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甚至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
  C.中国传统民居显示出的生态智慧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由此可见古人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
  D.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只有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才能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1题。
  尊卢沙
  宋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日:“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日:“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日:“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日:“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日:“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暝。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日:‘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日:“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日:“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日:“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