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70字。

  万元重奖能够救赎“扶老”的美德
  日期:2011-01-14 作者:张贵峰 来源:重庆时报
  前些日子,深圳罗湖区两名高三学生在路边看到一位老奶奶跌倒,路人都不敢上去搀扶,他俩扶起老人,将老人送进医院包扎并垫付医药费。事后,学校奖励两人每人800元,而近日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也给每人颁发了1万元慰问金的奖励。
  在著名的江苏南京“彭宇案”之后,类似拒绝、害怕“扶老”事件在各地可谓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深圳这两名中学生“扶老”的义举,无疑增添了民众助人为乐的勇气。
  对于两位中学生的义举,深圳有关部门认为这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一种导向”、“不仅仅是扶起、救助了一位老人,也重新扶起、匡正了我们社会日渐衰微的良知”,因此对其重奖“是正确的”、“完全值得的”。
  这意味着,此份重奖,不仅是对两位中学生行为本身的褒扬,也是对此前众多见死不救现象,以及“彭宇案”荒诞判决背后失落的社会良知的一种矫正和救赎。恰如当地教育官员所言:“一个连老人跌倒了,都不敢扶起的民族,谈何崛起。”
  如此重奖深意,当然非常值得尊敬和肯定。但回到社会现实,这份重奖的良苦用心,能够救赎濒临溃塌的道德良知吗?
  和“彭宇案”相比,中学生“扶老”的区别在于,被救老人及其家属对救人行为态度迥异,因为他们碰到的不是徐老太,而是具有感恩之心“苦寻三天到学校致谢”的黄奶奶及家属。
  也就是说,两中学生救人行为的最终被认定,其实是具有某种偶然性的,是依赖于被救者及其家人良知情感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上。试想,如果黄奶奶和家人,也和“彭宇案”中的徐老太及家人一样,反咬一口,该事件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当然,笔者无意臆断所有被救老人的道德水准,想说的只是,要想实现对一种道德良知的救赎、弘扬,单靠个别人的努力和偶然态度以及物质重奖,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需要救人者的道德之善,也需要被救者的道德之善,而在所有这一切背后,我们更需要坚实可靠的制度之善,比如,便捷可及、保障充分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备无忧的养老制度等等。如果不是因为时下我们的医保制度还不够完善,何至于会有被救者下意识地选择以怨报德、反诬救人者?
  道德崇高可敬,但它其实并不凌空蹈虚,同样也是建立在凡俗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的。除了公众的道德实践之外,更有赖于大量具体入微的制度来支撑、滋养、引导。以制度的力量来降低化解行善做好人的风险,抬高为恶做坏人的成本,惟其如此,包括“扶老”在内的美德,才真正有可能蔚然成风。
  风不能进雨不能进,乞丐可以进
  日期:2011-01-20 作者:周稀银 来源:扬子晚报
  自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18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在微博上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一微博被转发了5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1200多条。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是一句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它出自英国的一位首相威廉•皮特,皮特用它来形容财产权对穷苦人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若干的公共服务机构,俨然将自己的管理职能当成了私产,总是为社会底层人设置若干障碍,不但将阻止他们进入当做是在维护公众利益,而且还从来没有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