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2.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8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来领会,少进行分析。
二、教学难点
1.象征的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这具体形象是文章的主要题材,是占文章主要地位的象征体,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和人类组织的性质。
2.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韵律结构特点。
3.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三、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抒情成分较浓,因此教法上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加强感情朗读,播放录音,准备好白杨树、黄土高原的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时数: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