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谈作文语言锤炼
泰州中加双语学校 史庆华
“刘禹锡曰:‘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李德裕曰:‘古人辞高者,盖以言妙而工。’皮日休曰:‘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掇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
以上是古代文人对锤炼文章语言的一些论述。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健康充实的思想内容,而且要有文采。文采的表现首先就在语言的锤炼上,巧用佳辞丽句可以使文章变得亮丽起来,而达到“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的效果。
那么,我们在作文中怎样很好的运用佳辞丽句呢?
第一,平时作文中要注意炼字、炼词。唐朝诗人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作家都很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现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来领略作家语言的妙处。
“这篇散文(《春》)的语言鲜明形象,生动活泼,非常优美。……作者很善于提炼语言,特别注意炼字,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作者抓住这些关键性的单音动词,用来描绘春天万物苏醒的情态,用得非常贴切自然,可见对于口语不是随便拿来就用,而是经过一番认真挑选和艺术加工的。正是古人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确实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吕桂珍《一幅色彩绚丽诗意浓郁的春意图——读朱自清散文<春>》
精心选择那些能使人物的形象浮现在眼前的动词,和那些新鲜的具有绘画和音乐的美感的形容词,这是作文中炼字、炼词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要精心锤炼句子。
(一)设置好文章的点睛句。文章有了点睛句,如同画龙点睛,往往能升华立意,拓宽境界,让读者一下子领悟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记叙性的文章中,点睛句一般为议论性的语句。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向读者描述了六幅风景画面: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串联起它们的是那些“风景”后面的议论性语句:“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议论性的点睛之句使我们明白,原来作者是借助于“风景”来赞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创设文章的“警策”之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篇文章能有一二句既能起点睛作用,又能提纲挈领,而且还富于哲理意味的耐人寻味的凝炼的“警策”之句,可以极大的增添文章的光彩,一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故乡》中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杨朔《荔枝蜜》中“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都是这样的警策之句。
(三)力求“形象”的语句。要做到语句的形象,需注意两点:
其一、语言要能构筑画面,能让读者感到“句中有画”。我们来欣赏冰心的散文《笑》的片段,体会“句中有画”的语言特点。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