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70字。
教学目标:学习重点: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依稀记得儿时妈妈就叫我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那时我就知道了孟子,到初中爸爸送我《孟子》一书,初读孟子,就被他的浩然之气所吸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用他的一身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或者以气导入
1、自由品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2、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品味学习。(为什么我读得好,大概了解文意,大致了文章的情感)
3、同桌互相帮助翻译全文,不会的句子画下来。
幻灯:今天你问了吗?
重点字句的含义,看一道虚词题(幻灯)
4、A齐读课文,想一想,看题目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板书颜色区别)
(幻灯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
B如何养气, 你怎么理解(这三点)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说明气一定要得到义与道的配合辅助)
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明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动)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浩然之气”重在内在培养,最重要是在内心积累和培养“义”,而非用外力的作用来得到它)
C、这养气和揠苗助长又有什么关系,放在这里干什么?
过度: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
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老师总结: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记。
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能有浩然之气。
在武侠小说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用剑的高手,他们往往能用剑气伤人于无形,那浩然之气是不是也有自己巨大的能量呢?我们一起阅读下一个片段
有一类人,他们践履着孟子的浩然之气,他们叫大丈夫
在讨论什么话题,你认为谁的大丈夫是具备浩然之气的
景春和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看法有何不同?
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大丈夫”? 一起来读一下。
1. 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 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 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我们用浩然之气的特点来检验一下,是不是至刚至强
2. 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 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