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90字。

  马家寨中学八年级语文  YW—11—8—02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王才宏   审核人:    编写时间:2011-8-29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相关资料
  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1、给单列出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