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小题,约8890字。

  秘密★启用前
  2011年重庆一中高2013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2011.11
  语文试题卷共7页,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大”是指占有空间众多,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这种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程,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由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现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陵墓的地下形态因不被看见而对活人的心理并无影响,但其地上形态仍显出另一种高、大、深、庄的特征。唐代高宗与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为陵,这是“高”。围绕地宫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墙,而进入乾陵的第一道门却在禹陵墙的朱雀门很远的山下,这是“大”。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墓门要经过四道门,路长约四公里,这是“深”。在这悠长的时间流动中,从梁山南峰的二峰中间开始是神道;神道两旁有华表、飞马、朱雀、碑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对观者内心进行庄严肃穆的心理强化。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开始,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兴盛起来。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也要求在时间中展开。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赋形,有两殿甚至只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理转移早就在进行。
  中国园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台池。其发展和壮大是从春秋到秦汉。园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台楼阁均随地赋形,巧夺天工。廊榭台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园林揭示和引人领悟自然之美。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中国建筑形成群体结构时,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一统的意蕴。而群体之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如宫殿)或暗(如园林),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虽然处一墙之中,中国建筑又总追求超一墙之外。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白”,有条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翠木,显出实中之虛。中国建筑的特点是让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1. 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建筑中有关“肃穆”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故宫的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
  感。                               
  B. 乾陵神道两旁的华表、石人、石马等实物也是对称的,观者在神道中行走,随着
  时间的流动,内心也会产生庄严肃穆的感觉。
  C. 园林建筑的核心是自然情趣,是人与自然情感的交流,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
  起来的对称,不追求肃穆之感。
  D. 寺庙建筑的特色是整体对称,所有的寺庙进山门后都有四殿,而高潮在第三殿,
  人的肃穆心理是在走进山门后逐渐被强化的。
  2. 下列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寺庙都建筑在依地势而赋形的名山中,漫长的山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
  B. 宫殿建筑高、大、深、庄的四大特点在形式和实质上也完全适用于陵墓建筑。
  二、 古诗文阅读(40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谏   论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