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080字。
河北省涿州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80后”文学叙事的影像化和非历史化
就叙事的整体而言,“80后”文学基本摒弃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小说以伟大想象、宏伟场景见长的叙事方式,而延续了自90年代开始我国小说出现的以日常叙事为主的方式,其中又渗透着叙事的非历史化和影像化,而且这种叙事方式在“80后”文学这里有发扬之势,它无疑是在精英理想受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它拥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支持,依恃着具体而特殊的物质环境与精神背景。
“80后”文学作者从小浸染在由动画和艺术电影构成的世界里,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某个似曾相识的动画形象,或者直接诉说电影对他们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张悦然的长篇小说《樱桃之远》的序言《她的姿态,她的方式》中,莫言这样说道:“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动漫的清峻脱俗,简约纯粹。”
影视文化以其可感的形象性解放了人们被传统的语言传播所限制的视觉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着文学语言在飘渺无形的、没有边际的、无法物化的想象的潜能。2006年郭敬明根据电影改编的同名小说《无极》多次写到神奇的咒术:“那一声尖锐的弦音突然地在黑夜的天空上弥漫开来,整条街上的人全部惊呆了,抬起头看着突然出现在沉月轩上空的这个巨大的红色透明的矩形空间,不懂咒术的人以为遇了邪,而稍微懂点咒术的人,全部都吓傻了。”这样的描写,其形象性、视觉冲击力极易让读者产生看电影的感觉,然而强烈的画面感阻止了审美意蕴的复合性和心理刻画的纵深感。
现代性确立的历史观成为文学艺术表达的基础后,人类生活的历史化,也就使文化艺术的表现具有精神深度,而这个深度主要是由“苦难”构成其情感本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宏大的历史叙事及其历史主体的自我意识趋于衰退,导致文学那种深重的苦难意识和救赎意识趋于退化,崇高而令人敬畏的悲剧让位于平凡的随遇而安的喜剧,文学写作更多的是在制造快慰。“80后”文学追求感性化和个人化的表意策略,沉浸于个人体验,热衷于表现当代现实的分离和破碎的情境。
把个性的偏执加以夸大,推到极致,是张悦然小说表现苦难的奥秘所在。张悦然的小说中看上去完整写实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的日常经验具有可识别的一致性,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故事情节构成,都显得夸张怪异,有强烈的荒诞感。张悦然在她的小说中给主人公赋予偏执甚至变态的性格,而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都是源于个人性格和个人生活的选择。
当苦难失去历史本质之后,苦难主题在文本的展开中被分裂了,让位于性的主题。在古典时期,或者现代的大部分时期,爱欲总是因为承受特殊的社会压力才具有精神的深度性,爱欲总是“非法”,才有正义的力量。在“80后”文学作品中,苦难是爱欲的派生物,这些爱欲没有非法性,没有向历史和社会挑战,它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的需要,实际上与苦难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1、从原文看,下列对“‘80后’文学叙事的影像化和非历史化”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80后”文学渗透着影像化的叙事方式,是由于它拥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支持,依恃着具体而特殊的物质环境与精神背景。
B.“80后”文学的非历史化叙事表现在苦难的弱化与制造快慰的表达。
C.影视文化影响了“80后”的文学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语言有着极大的形象性,丰富着人们审美意蕴的复合性和心理刻画的纵深感。
D.“80后”文学追求感性化和个性化的表意策略,缺乏文学那种深重的苦难意识和救赎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为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