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160个字。

  【人•语•八•下】1. 藤野先生
  “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
  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教育办公室赵洪军邮编:272504 手机:13406260263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列夫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五四运动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由此可见鲁迅的文化地位之高。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且介亭杂文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02年4月,22岁的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书院复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1926年10月12日,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写成了这篇文章。
  【人•语•八•下】2. 我的母亲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胡适
  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教育办公室赵洪军邮编:272504 手机:13406260263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现代著名诗人、学者。14岁到上海求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论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享年72岁。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于46岁死去。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除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