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50个字。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再如:行∕拂乱其∕所为。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语: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显而易见,“在……之前”“在……之后”语意联系紧密。因此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
  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加强反问语气)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
  译文: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
  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