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文仿写示范指导
[写在前面]
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一切表达是可以训练的,这就象小孩学语言。语言表达的一般思维过程是:阅读——感悟——识记——情境碰撞——仿制——创造。在这个环节里,“情境碰撞”指所识记内容与眼前想要表达的内容发生碰撞,从而进行摹仿。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时常被这样或者那样的美文所感动,而产生共鸣。我想其中肯定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看到他人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深有体会故而感慨系之!
笔者是一高中语文老师,崇尚着白天从事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晚上致力于尘世间最脱俗的追求,经常写些散文随笔之类的短文发表在报刊杂志,还加入了示作家协会。有时候,在读别人的佳作时,被感动后,遂从身边事入手,写了些主题立意相同而取材角度不同的文章,现在整理出来,以供学生参考。
塔上有棵树(原文)
刘志坚
我的居室临河。河的那面有座古塔,塔上有棵树。那树挺立在塔顶之上,和我隔着一段空间为邻。
那树不很高大,但很古老。树叶纷披,撑一团墨绿。郁郁葱葱,四季不凋。有人说它是胡椒树,也有人说它是香樟树。那树是怎么上去的?有人说那树的种籽,一定是小鸟衔上去的,也有人说是修塔人遗落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了这树,这千年古塔,才有了生意的葱茏和生命的蓬勃。
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
塔是锥形的。塔顶原有三个相叠的宝瓶,远远看去,像一串葫芦。那里没有土壤,没有泉水。塔树只能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里存活。这是生命的奇迹。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能在沃野里扎根,不能在旷野里扶风摇云。它只能在那一无所有的塔尖,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经营自己的日子。它面对大地,却得不到大地气脉的扶持,它面对江河,却得不到江河涓滴的滋润。生地的失位,这不是它自己的选择。落脚绝地,使它失去很多,更增加了它生的困厄和艰辛。
风吹来,雪飘来,风暴和雷击也劈面而来,它都无法回避,它只能挺身相迎。烈日炎炎,炙烤着它,从日出到日落,也只能苦苦地支撑着。风刀霜剑严相逼,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塔之树是不幸的,时时都在承受着大自然的磨难。它又是幸运的,它远离尘嚣,地面上的树,被砍了一茬又一茬,大片的森林都从地面上消失了,而它却躲过了人世间的劫难。还有那年,日本飞机来轰炸古城,从空中撒落的炸弹,撞落了塔尖上的宝瓶,塔树却安然无恙。而今,它是活得更古拙而宁静了。
塔树像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它默默地俯览大地,闲闲地静观江河在流、城市在变。静观世人一代一代地在繁衍,繁衍出城市的进步和文明,也繁衍出许多的荒谬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天,它第一个迎接朝阳,最后送走落日。风从哪里来,雨往哪儿去,春花秋月何时了,它都知道。因为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都在他头上演绎。它独立云空,与月儿相守,与星星对峙,与行云为伍,也与寂寞为邻。一任脚下的江河,水涨水落,一任身边的野草,草黄草绿。它只伴随大自然的韵律,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籁。
塔树立于塔顶,脚下是拥挤的人,头上是拥挤的星。它像一位禅者,昭示世人,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秉性,不坠风尘。把人间的富贵荣华,看做是身边的野草闲花。把地上走动的人,看做是天上流动的云。它面对人世间的对对错错,天上的日升月落,也只闲闲而观,默默无语。它无喜无悲,无功过得失。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撑一团生命的绿。它不成材,成材又如何?它不结果,结果又如何?它崇尚的只是大自然。
金风乍起时,偶然也垂下一片两片落叶,或者从塔顶坠下几缕清香,不知是为了它生命的真实存在,还是为了回报塔身立足的那片土地。
我常坐于窗前,和它对视。它存在的本身,就时时在启示:生地的不祥,不是自己的选择。但生命价值的定位和升华,应由自己来主宰。只有禁得起风雨的磨难,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色。
塔树立身塔顶,失去大地的滋润,却也逃过了人间劫难。祸福消长,得失在天。                   
――选自《散文》
      桥下有棵树(仿写文)

去年寒假里一阴冷的黄昏,我骑车带同事方君去老城区,上新大桥时坡太陡骑不动,只得推车走桥边的人行道。方君左顾右盼的走在前面,突发出一声惊叹:“咦,桥下有棵树呢!”我凑过去一瞧:深冬季节,河水清且浅,水中有一排不知何年何月留下已被江水浸黑的木桩,挽住些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