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20个字。

  《囚绿记》创新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单春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清课文线索;体会有关语句的内涵,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圈点读书法,小组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线索。
  难点: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初步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导入方法可自选)
  (教师展示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释题,了解作者,明确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教者补充。)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出版有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2.释题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三、初读感知
  1.识记字词
  (注重学生个人发现,找出自己不认识的)
  公寓(yù)瞥(piē)见了(liǎo)截婆娑(suō)
  葱茏(cōng  lóng)蕈菌(xùn  jūn)猗(yǐ)郁
  急不暇(xiá)择揠(yà)苗助长涸(hé)辙(zhé)
  2.整体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