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扼要(è) 游弋(yì) 风驰电掣(chè)
B.娱乐(yú) 伺候(cì) 强人所难(qiáng)
C.蓓蕾(lěi) 犒赏(kào) 锲而不舍(qiè)
D.讹诈(é) 口供(gōng) 行若狗彘(zhì)
【解析】考查汉字的字音。A.扼(è)要;B.强(qiǎng)人所难;D.口供(gòng)。
【答案】C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篮球比赛是锻练价值高,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 一种比赛。
B.《红岩魂》自从开展以来,参观的人不记其数,展览极为成功。
C.这些青年作家在创作上一向不落窠旧,别具风格。
D.来到海南三年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我无怨无悔,作客他乡。
【解析】考查汉字的字形。A.练—炼;B.记—计; C.旧—臼。
【答案】D
3.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阿富汗在历史上_________外族的侵略,又处于十分复杂的地缘政治_______之中。塔利班政权倒台之后,阿富汗国内各派政治力量为了国家的未来必须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和解,从而找到使他们相互_________乃至__________在一起的政治解决办法。否则,阿富汗势必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成为欧亚大陆最具威胁的“火药桶”。
A.承受 格局 协同 凝结
B.备受 局势 协同 凝结
C.备受 格局 协调 凝聚
D.承受 局势 协调 凝聚
【解析】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承受:接受、经受;备受:经受得多,比“承受”的程度深。这里应选“备受”。格局:结构和格式,一般表现具体事物;局势:(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这里应选“格局”。协同:各方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事;协调:配合得适当。这里应选“协调”。凝结:物质由分散成为整体;凝聚:气体转化为液体,意思可指“合拢到一块”。这里选“凝聚”合适一些。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几年磨炼,小吴提高很快,工作上可以独当一面了。
B.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
C.这条新措施实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D.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解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独当一面:独立担当或领导一个方面的工作。B.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C.亡羊补牢:比喻发生错误以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为迟。D.集腋成裘:比喻积少可以成多,一般用来指节约。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雷锋和胡昭程身上,不仅我们看到了同一种美德,而且看到一种时代精神在延伸。
B.今年,我厂产品的质量、数量都有所增加。
C.他们被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解析】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关联词位置不当, “不仅”与“我们”互换;B.主谓搭配有所不当,“质量” 不能“增加”;C.“思路”与“感染”不搭配。
【答案】D
6.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___________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______________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虽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虽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考查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①写景顺序,由近及远,层次分明,且又音韵和谐;④介绍原因由虚而实,扣住特点由下而上,且又平仄相应。
【答案】D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市场盲点孕商机
市场“盲点”使消费者经常陷入困境。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不可谓不多,各种服务行业也日趋“五花八门”,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消费者,都有为找一种特殊服务或一件急需商品“问破嘴皮儿”“跑断腿儿”却仍寻觅不到,只能干着急的时候。
同时,这些“盲点”其实也正是市场的亮点。现在不少城市人在闲暇时,都有回归山野、贴近自然的愿望,而山野旅游专用的露宿睡袋、简易帐篷、远足背袋等装备却难觅踪影,偶尔有商家出售,其价格也足以令大多数人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