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5730字。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和第Ⅱ卷(表达)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2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其孰能讥之乎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华山洞前洞和后洞的自然景观迥然不同,作者详写游后洞
的经过,其原因是后洞较前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得”是因为
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而且这种精神
无所不在。
C.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悔”的心情,实际上就是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没有探得后洞的尽头。
D.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明了作者治学的态
度。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5.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这样的句式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6.古人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
字。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
简要解说。(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