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40字。

  第三专题专题复习总合
  “直面人生”,一个千百年来让人们“上下求索”的话题。“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对生之价值与死亡意义的思考,表达了其坚定无畏的人生选择。《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体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记念刘和珍君》饱含了鲁迅满腔的悲愤和对生与死的独特思考。《论厄运》赞颂了与厄运搏斗的坚忍的美德。《直面苦难(节选)》是周国平的哲理性作品,表达了对无法回避的苦难的比较全面的思考和认识,有了这样的思考和认识,人的意志才会坚强,生命才更有力量。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其政治理想破灭后,在其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开头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却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其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作者要抒发对爱国青年的哀悼之情,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文章结尾作者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说不出话来”以不说为说,让人沉浸在悲哀和愤怒之中。忽而“有话要说”,忽而“无话可说”,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正是作者悲愤感情的外化,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论厄运》和《直面苦难》两篇文章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亦有所区别。两篇文章都是谈怎样面对厄运、逆境,都肯定厄运、逆境的价值。培根的观点是:“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的观点是: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但是侧重点不完全一样。培根强调厄运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厄运可以培养并凸显坚忍的美德;周国平倡导普通人的“苦难关”,认为面对苦难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面对的是生活中平凡的苦难;承认苦难有积极意义,但认为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复习文言文,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触类旁通,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要加强针对训练。首先进行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为整体阅读做准备,然后进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读。通读细读全文,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着眼于整体,联系上下文,不懂处可猜想。边读边勾画信息,注意人物、事件,分开语义层次。做。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辨析文言词的意思和用法,关键是“词看句,看搭配照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