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
九年级上册
我的家园
致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大家使用这套自读课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自读课本就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而编写的。
自读课本也是课本,它与主要用于课内学习的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就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吕先生还说过,他向语文水平高的同志询问语文学得好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同学们万万不可忽视。
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相配套的。从编排上说,教科书每册六个单元,即六个专题;自读课本每册只是把这六个专题细化了,变成一二十个小专题。从内容上说,教科书的专题和选文是按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领域配置的;自读课本的小专题和选文,是从这三大领域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小专题与教科书相呼应,但远比教科书丰富。一句话,自读课本是教科书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学习自读课本,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在课内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发展个性和特长。
自读课本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同学们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的作者交谈。这种交谈,是一种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活动。这种传递不是单向的,同学们在阅读中对课文作出自己的阐释,于是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在“发现”作者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激发了自己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发现”作者和自我的过程,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精神的过程,使自己个性和人格得到发展的过程。在阅读中,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只是给同学们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不可代替或削弱同学们个体的阅读。我们在每篇选文后边写的一些阅读提示,也只是参与这种个体阅读的环境,以利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阅读提示只起导读作用,或者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以减少同学们的阅读障碍;或者提示注意课文中最有价值、最精彩的部分。它的目的在于缩短同学们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同学们与作者对话的欲望,帮助同学们找到与作者对话的渠道和方式,最终还得同学们自己去阅读、欣赏、思考,与作者沟通心灵,并有自己的发现。自读课本的阅读,就是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然而有些作者是外国人,有些作者是古代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相距多远啊!有些作者即使是当代中国人,他们一般是成人,与十几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也很大。这种状况造成了对话的困难。然而不必气馁。同学们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去走近大师,理解经典。即使有些问题一时弄不明白,也完全是正常的。有些经典作品,是需要常常读,甚至读一生的。因此不必“毕其功于一役”,读一次,能有一些理解和“发现”,也就够了。
阅读自读课本,别忘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经典和佳作的语言,都是有声有色,有力度有厚度,饱含思想感情,蕴藏文化内涵的,是有灵性的。同学们要细细揣摩、玩味,从中领悟语言的趣味和美。在感悟语言美与灵性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增强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热爱自读课本吧,熟读自读课本吧,走进那一片天地,愿您乐而忘返。
编者
2003年5月


目录
田园颂歌
1英国诗两首
秋颂济慈(1)
致杜鹃华兹华斯(3)
2茵尼斯弗利岛叶芝(6)
3你在哪儿,在哪儿,我的家园叶赛宁(10)
4中国诗两首
双虹蔡其矫(13)
渔暮熊召政(13)

人生咏叹
5人生三题
心灵?桥梁陈敬容(16)
快乐的思想何达(18)
生命金克木(19)
6外国诗三首
水上精灵之歌歌德(21)
小溪,你说什么纪伯伦(23)
航海者密茨凯维支(24)
7讽刺与幽默
五色的眼睛梁谢成(26)
奇怪的木乃伊石河(28)
星期天荆歌(30)
8哲理诗赏析
《断章》赏析李复兴(31)
《盼望》赏析宁宇(33)

自由之声
9黎明的通知艾青(36)
10当代诗两首
愤怒食指(40)
船舒婷(42)
11惠特曼诗两首
我歌唱一个人自己(44)
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44)
12俄罗斯诗三首
囚徒普希金(47)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