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小题,约7890字。
忻州市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高二语文(A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所有选择题涂在答题卡相应序号上,主观题必须答在题纸上规定方格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关于现代游民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
王学泰先生在一部著作中谈到鲁迅的《阿Q正传》对他的研究的启示,并且指明“阿Q就是游民”。这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我们争论多年而说不清楚的阿Q的典型性问题。我要补充的是,鲁迅关注的中心是“阿Q式的革命党”和“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1936年7月19日,即鲁迅逝世前三个月,他在一封通信中还谈到,“《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他因此感到“隔膜”与“无聊”。其实鲁迅的“本意”,在十年前即1926年写的 《〈阿Q正传〉的成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鲁迅所思虑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历程“其后”的问题。他深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至少说,在中国“其后”的革命和改革中必要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本来,阿Q这样的游民,被社会挤压,抛弃,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欺辱,他们要造反,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鲁迅早就说过:“人受压迫了,为什么不反抗?”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流氓”(阿Q就不是流氓,只是一个沾染了流氓气的游民),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游民反抗、阿Q造反的合理性。问题是怎样的“反抗”,如何“造反”?鲁迅有一个精辟的分析。他在《学界的三魂》里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说:“表面上看只是些土匪和强盗(造反),其实是农民革命军”,而农民革命是要“自己过皇帝瘾”的;因此,鲁迅说,“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著名的阿Q在土谷祠的梦就说明他的造反就是为了得到“权势,元宝与女人”。这是反映了游民文化的特点的:他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他的反抗,最大目标就是“受招安”和“取而代之”,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有奶便是娘”,为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便是必然的逻辑。鲁迅在《杂忆》里还谈到,中国人(他们中许多人是游民)“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不是向小尼姑转嫁气愤吗?鲁迅说,这正是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这也是游民文化的特点:不仅是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卑怯”,更是“烧掉”一切的破坏性。鲁迅既看到了这样的阿Q式的游民反抗的必然发生,并有其合理性,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当然,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阿Q式的革命,或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再演,其基本性质还是一个现代革命,但所打上的游民造反、游民文化、游民政治 (如学泰先生所讨论的会党政治)的印记,从而构成了某种“中国特色”,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说的鲁迅的远见性即指此:他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的。
(节选自钱理群《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
1.下面对“游民文化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游民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
B.游民的反抗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受到统治者招抚和成为统治者。
C.没有任何信仰,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D.游民文化不仅表现出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卑下怯懦,更具有毁掉一切的破坏性。
2.下面不属于鲁迅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阿Q身上虽然沾染了流氓气,但本质上只是一个游民。
B.此后倘再有改革还会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C.人受压迫了,就应该反抗。但农民革命的反抗,目的往往是“取而代之”。
D.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也只会在弱者身上发泄。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
Q式的革命和改革。”
B.王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
“流氓”。
C.鲁迅先生忧虑阿Q式的游民反抗根本不能走出“奴隶时代”,还可能带来破坏作
用。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D.作者认为鲁迅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是打上了游民造反、游民文化和游民政治印记
的现代革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6每题3分 7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