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8310字。
  宁波市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恫吓(dòng)   眼睑(liǎn)   埋怨(mán)   爱憎分明(zēng)
  B.甄别(zhēn)  应酬(yìng)   唠叨(láo)   因噎废食(yē)
  C.莅临(lì)     木讷(nè)   纰缪(pī)      敛声屏息(bǐng)
  D.中枢(shū)    赝品(yàn)    游弋(yì)      妍媸毕露(ch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这所由特殊党费聚汇而成的学校绿意葱笼,书声琅琅,有标准的红色塑胶跑道、碧绿的人工草坪球场、宽敞坚固的教学大楼。
  B.使用鼠标时,总是反复、集中、机械地活动一两个手指,结果累及手腕韧带,进而蔓延到前臂、肘部甚至肩部,这被称为电脑综合征。
  C.在镁光灯下,成功和顺遂伴随着他,他成绩蜚然,声名显赫,但从没把自己当成苦情励志的偶像,认为自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D.在众人皆叹这个社会物欲横流或被权欲遮避时,能以真实的笔触为困顿和迷惘的人群提供心灵抚慰或灵魂庇护的作品,便是最好的创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然把酒精当做替罪羊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市场,但“醉酒”之说既不能脱罪,又不能挽回颜面与损失。无论如何,饮酒总还是风险自担的行为。
  B.他走进旷野,被黄昏裹挟而去,他的背影越来越单薄,仿佛一枚枯黄下坠的松针,就算落了地,也不会有半点声息。
  C.美国的学生现在越来越不重视英文语法课,因为他们觉得电脑软件可以一了百了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输入了拼写错误的词,电脑也会自动改错。
  D.那些荣登富豪榜的作家,让人们艳羡不已,纵然其中有一些人让人不以为然,甚至很不屑,但他们能登上这个榜,多少证明有可取之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明年年初,贝宁中心一楼展厅内将设立贝宁中国品牌展销中心,这也将成为首个宁波品牌商品在贝宁乃至西非市场销售的长期展示交易平台。
  B.没有多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叉学科的检测预报技术发展,就难以从一般性的天气预报基础上真正做到对气象的预报预警和有效防御。
  C.在作者眼中,这些民办教师是国家基层教育重任的承担者,采用“天行者”的书名表明了作者充分的对这群乐天苦行的民间英雄的虔敬之意。
  D.今年开始,国际棋联重新举办对抗赛制的世界冠军赛,这是对传统世锦赛淘汰赛制的重要补充,目的自然是为了扩大国际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5. 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3分)
  风靡数十年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2012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                                        
  6.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香烟与蜡烛的对话。(4分)
  每当看到赞美蜡烛的文字,香烟就有些不服气:“              ▲               ,听到的多是警告和恫吓的语句!”
  蜡烛的火苗轻轻地跳了起来:“老兄,你只说对了一半。你毁灭自己,     ▲    
  !”
  7.对下面这则通缉令,人们议论不一,请你对此发表看法。要求表达准确、态度鲜明。(60字左右)(5分)
  亲,被通缉的逃犯们,徐汇公安‘清网行动’大优惠开始啦!亲,现在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021-64860697或110,就可预订‘包运输、包食宿、包就医’优惠套餐,在徐汇自首还可获赠夏季冰饮、编号制服……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如果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它对教育或课程改革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诚然, 全球化加速了其蕴含的主导价值观或“文化霸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教育政策或改革措施方面的相互借鉴也日益增加。因此, 全球化会带来同质性,会让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都似曾相识。
  但是, 教育政策与改革措施是无法被借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改革脱离了本国的文化生态都无法长久立足。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人们在引述这个道理时,往往关注的都是改革要符合国情,而忽视了国情,也会“调适改革”。正因为如此,各国即使遵循的是同样的改革理念,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也会出现差异。在一项同样是针对全球化时代课程分权改革进行的大型研究计划中,学者们先对美、法、西班牙、哥伦比亚四国做了个案描述,然后又对39个国家的课程分权改革状况做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全球化已使课程分权成为当今一个全球性的改革项目,但各国在实施这项改革时所选择的重点、采取的策略及其效果仍然各有差异。其中,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脉络、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治氛围进行的地方调适是造成这些国与国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同质性,同样蕴含着创造多样性的可能,尤其是在我们能够主动调适外来的改革理念和措施的时候。如果说发现同质性意味着我们要警惕全球化外衣下的文化霸权的话,那么创造多样性则意味着我们应具有足够的信心,依托本土文化传统,主动调适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用我们的话来说,和而不同,才是中国的课程改革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应然追求。
  这也不只是理论假设, 而是有其现实依据。早在十年前,当中国两岸三地启动课程改革时,人们已经发现三地的改革无论在理念还是措施上都颇为相像,均折射出课程改革的全球化时代特征。在这种市场导向的氛围中实施改革,人们不得不面临着质量与公平、竞争与合作、标准与多元、控制与自主的困境。在大陆,这种困境则集中表现为改革中期外来的改革理念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磨合。
  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