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发表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10月第19卷(增刊)
试析唐宋词中的
栏杆意象
河南省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奇航
邮编:462400
E-mail:zqihang@126.com
【摘 要】在晚唐五代前的诗歌中栏杆意象已经被用来描写女性,词兴盛起来之后,它在词文学中的定位及其产生的创作定势使诸多题材的词中涌现出大量的栏杆意象。另一方面,栏杆意象所创造出的静美境界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审美要求也是暗合的。
【关键词】唐宋词;栏杆;意象;文化
在唐宋文学中,有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几乎所有的词作家对“栏杆(阑干)”这一园林、庭院式的建筑物附件表示出特有的青睐,从而使栏杆意象成了唐宋词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学意象之一。在整个词文学中,无论词人以何种题材入词,似乎都忘不了栏杆。因此,无论你眼前迷蒙着杏花春雨,还是呈现着曲塘垂柳,透过它们你总会窥见栏干那精雅的身姿。可以说,没有栏杆意象的频频出现,唐宋词史将会显得一片苍白。
一. 晚唐五代前诗歌中的栏杆意象
及其自身的阴柔美特征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的源泉。作为精神产物的栏杆意象,其原型也一定是现实中所存在并被文学家所熟知的。现实中的栏杆是用来起防护作用的,或在台缘楼廊,或在池边桥上。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则它不仅被要求用来防护,更被要求当作一种装饰,于是就有了雕栏、画栏、曲栏、药栏、朱栏、碧栏……从功能到外型到颜色,栏杆竟如此丰富起来,这也更为诗人们的运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方便。
栏杆具有花遮柳护的阴柔美特征。作为一种庭院式的建筑物,栏杆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而且其型曲折不定,其壮雕画有加,朱阑碧阑又均与女性尚美的天性相合,便最易与苦锁深闺的女子相联系。特别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女子不能参加社会实践,只能深闺苦怨,以栏为伴。故而这种种栏杆便恰似特为女子所设,在以描写女性见长的词体文学中栏杆频出便不足为怪了。并且在词作中,小桥池荷、杏花春雨、曲塘垂柳等也常被词人安排在栏杆的左近,从而使栏杆在花遮柳护下愈发频频展露出其阴柔娇美的个性。
其实,诗歌中栏杆的阴柔美在女性身上的体现早就有了,南朝民歌《西洲曲》云:“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唐李白也有《青平调》云:“解释春风无限限,沉香亭北倚阑干。”可见,词在兴盛之前,诗人已注意到了用栏杆写女子的妙处,栏杆也已作为一种诗歌意象被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因此,这一运用被善于大量制作以女性为中心的词的文人们所继承和发展,使得词这种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文学样式一旦繁盛,栏杆意象便也大量涌现在词作中了。
因此,无论晚唐前的诗人还是晚唐以降的诗人,都注意到了栏杆意象的阴柔特征和它写女子的无尽妙处,只不过晚唐以前的文学没有为人们提供一种专写女性的文学样式,所以,栏杆意象也只是偶尔从我们眼前闪过。只到词这种主要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文学样式出现后,栏杆意象也便紧偎女性而大量出现在唐宋词中,独放异彩,也使词文学这块曲折深雅的文学园林中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栏杆意象在词文学中的定位
及其产生的强大惯性
前面我们强调了以美女爱情为中心的词中栏杆意象频出的原因,然而事实上栏杆所入之词并非全以女子为描写对象,其主题也不一定是男女情爱、闺中闲愁,它可以是寄赠友人之作,故地怀旧之作,咏物写景之作,客子羁旅思归之作,吊古凭今悲国忧时之作……总之,各类题材均可借栏杆意象来表现了。特别是东坡、稼轩一出,更是把千古兴亡之事也打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