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790字。

  黑龙江省齐市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汤一介   
  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儒学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文化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人类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21世纪的中国、甚至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会有新的大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更和“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哲学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存在着“中西古今”之争,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我们才有了对自身文化传统进行反省的机会,从而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机会。我们逐渐知道,传统文化中我们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一百多年中,我们中国人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在21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而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大量思想资源。《礼记 礼运》的“大同”思想可说是为中华民族勾画出的最为重要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为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是有意义的资源。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波斯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起初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在相互影响中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由于当今世界思想界出现了对“新轴心时代”的呼唤,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古代思想智慧的温习与发掘,回顾我们文化发展的源头,以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例如,我们知道,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从而使欧洲文明重新燃起火焰,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下,充分吸收和消化了佛教文化,再次回归先秦孔孟而把中国儒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减)
  1.下列关于儒学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
  B.作者认为,儒学在21世纪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将会有一个新的大发展,那就是由传统走向现代。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包含着“和谐社会”的一些思想,中国传统儒学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服务。
  D.儒学和“西学”在形成之始就各自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它们彼此交流,相互冲击,不断吸收、容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年以来, “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冲击,中国人在吸收、消化“西学”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B. 宋明理学在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下,能够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因为其充分吸收和消化了佛教文化。
  C.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明能够重新焕发光彩,就是因为其把目光投向了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
  D. “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句话表明了古代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从继承的角度谈了儒家文化的“追根溯源”,然后再从发展的角度谈了“扬弃”,并指出了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
  B.自觉地继承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儒学一直哺育着中华民族,任何忽视、轻视儒学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可能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
  C.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等五国因为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成为了那个时期“轴心时代”的代表。
  D.作者认为《礼记》《论语》等传统儒家作品中的一些提法,如“大同” “礼之用,和为贵”等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每题3分,共12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逐涉椒②板。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