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小题,约9600字。
徐汇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答题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4.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
王呈伟
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秦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请用一句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3.(1)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③段甲处:( )
A.分号 B.句号
(2)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意。
4.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
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下文关于“如何传播经典”的话题。
B.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的《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二中肯的评价。
C.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进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时嫁接和转化,对此作者不以为然。
D.“歌其食”、“劳其事”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托翁的动手能力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