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模块第三专题能力层次训练A卷
李婷

一、 (27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称职(chēn) 教诲(huì)   宝藏(zàng) 靡室靡家(mǐ)
B.舟楫(jí) 麻痹(bì) 悄然(qiǎo) 其曲中规(qū)
C.捏造(niē) 不啻(chì)   潜力(qián) 载饥载渴(zǎi)
D.啮噬(niè) 惩罚(chéng) 吮吸(shǔn) 锲而不舍(q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迁徒 惦记 打夯  美妙绝伦
B. 恒久  铬印 澄澈  铩羽而归
C.简陋 肴馔  悲怆  良晨美景
D.神裔  桑梓 喧嚣  忐忑不安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你真狡猾,不会让自己上当受骗,  费尽心机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2、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
了,  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3、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后来,许多人  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
4、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州”,都是千古美谈。
A.当然 竟然 虽然 依然  B.依然 竟然 当然 虽然 
C.虽然 依然 竟然 当然 D.竟然 虽然 依然 当然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B.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
C.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李白、杜甫之后,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为宋元明清直到近代的诗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B.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C.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D.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成“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B.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汗、还有泪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严就是悲的。
D.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B.《奥德赛》相传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成的长篇抒情诗,它与荷马的另一部作品《伊利亚特》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诗歌,荷马也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C.老舍,中国现代作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
D.韩少功、柯灵都是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功的主要作有《爸爸爸》《马桥词典》等,柯灵的主要作品有《望春草》等。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       。
方       ,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①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②闪烁如水中之屑,朦胧如雾中之月
③人们对前方的恐惧
④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⑤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
⑥使他们行动,使他们兴奋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9、 排列下面一组句子的顺序,使得文意顺畅、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② 流水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③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④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①且君尝为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