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30字。

  新课程实施一学年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新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一个学年了,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的老师和体验者的学生,对新课程最有感触、最有发言权。为此我对高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感受,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课程的实施个人发展的期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体验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折射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校新课程的实施状况。
  本文立足于对学生的书面调查,以学生的视角对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批评。
  一、学生对新课程的总体态度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作为我省第一批体验新课程的学生,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实验田’,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既是幸运者,因为我们最早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就近无‘前车’可鉴,一切靠我们自己”。学生比较客观的表达了对新课程的认识,准确体现了新课程实施初期所表现出的客观状况。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面对新课程能够理性的对待,这表现出我校在新课程实施前对学生的宣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及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改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对新课程对于自己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期待,并且对面临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实施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有着一定的容错心理空间。
  但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担忧:“新课程确实很好,但面对高考这一刚性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适应吗?我们的知识储量够格吗?我们的能力有用武之地吗?”我想这是学生的担忧,同时也是老师的担忧,更是老师在新课程中束手束脚,胆不大放不开的因素之一。《考试大纲》是刚性要求,高考成绩是硬性指标,2007年的南京高考之痛是惨痛的例子,让许多教师心有余悸。当然我们寄希望于高考的改革,也寄希望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在高考和新课程中间走出一条适合我校生源的路,一条适合每个老师教学风格的路,这是摆在学校也是教师面前的艰难而智慧的选择,需要合力解决。新课程倡导“把学校交给校长,把课堂交给老师,把学习交给学生”。
  2、 学生对新课程课堂的主观感受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打破了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老师主张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不同的看法” 、“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老师只是组织引导,只是抛砖引玉,让我们自主思考” 、“新课程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锻炼能力,做到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理念上打破了传统思维,主张发散思维,有助于发展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我们有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 “必修课选修课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调查发现,新课程在实施一学年来,学生感觉到了课堂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到了自己的角色逐步变化。这是可喜的,课堂的变化折射出了教学理念的变化,这说明我校的老师在逐渐改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逐渐转身;从整齐划一的必修课到别具一格的选修课,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美国霍华德教授所提出的学生智力的多元理论,让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从讲授式到参与式的课堂,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习惯于老师既做导演又做演员,学生只有做观众的份,这样剥夺了学生的课堂权力,自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就不强。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实践证明:老师讲得多的教学成绩都不会很好。
  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存在一定差距,有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课堂气氛活泼,学习效果好;有的老师还以讲授式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沉闷,效果不太好”。在这里学生讲到了讲授式和参与式教学,虽在知识的传授上讲授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任何知识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是死知识,没有体验就不会变成能力。参与式课堂教学,俗称“忍不住”,就是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课堂状态忙而不乱。参与式教学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讨问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无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