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10个字。

  名山镇中学语文学案(三单元)
  年级:八(下)执笔:秦继伟审核:孙家良教导处:古剑波
  课题:《河与沙》姓名:组别:
  一、目标链接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理清思路,拟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通过品读教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4、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导语
  导入: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在。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三、阅读过程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
  1、识记理解下面的字词。
  (1)字词正音
  丝缕()   充沛()  碱滩()  巨晰()
  愚蠢()   诙谐()  火燎()  俘虏()
  屠杀()   后裔()  倾泻()  奔腾()
  (2)词语解释
  充沛——
  灵性——
  诙谐——
  呼吁¬¬——
  叹为观止——
  义无反顾¬——
  2、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正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思路,编写提纲。
  (1)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2)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
  明确:

  结构:


  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1)人是多么有灵性的动物啊!

  (2)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

  (3)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一根伟大的“魔杖”——就像古老的神话中传说的那样。

  (4)河流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永难磨灭的记忆,是丝缕一般柔长的诗情。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2、作者把“呵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