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南京市宁海中学 海宁
在未来的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资产将是以创新性为本质特征的人力潜能,因此走向创造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创造不能被简单的认定为一种发明或发现,从根本而言它是一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的多种内在素质的最能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乃是创造教育的关键所在。
站在语文教学发展的“昨天”和“今天”的契合点上,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造素质的培养这一时代要求呢?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笔者认为对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理应立足于“我”的意识的开掘、“美”的情境的熏陶和“韧”的精神的激励三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使学生的我意识处于尘封的状态。课堂上是老师操纵学生的一言堂;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有标准的参照,不得稍事发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会,无须思考如何会学。在这种残酷剥夺学生主体自由的教育氛围之中有何创造可言呢?可以大胆的宣称没有了大写的“人”就没有创造。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创造人格首先让他们有“我”的意识。要有“我”必然要求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定位。在这一环境中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彻底改变过去以“标准”为尊或以老师之见为是的局面。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则以宽容鼓励的态度接受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一致的意见,即便是学生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也应重在引导而不是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之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才有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才能使整个教学因参与、因对话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以〈〈让我在看你一眼〉〉(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为例,将本文编入教材曾引起不少争议,在新型教师观的影响下文叶老师的某些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回避是无力的 ,强硬的塞给学生某种观点更为不妥,究竟如何处理方为合适呢?在教学设计上我依据了因势利导的原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叶老师是个好老师吗?”问题一出,学生反应强烈,这一问题让他们太有话说,并且无论褒贬都是真实情感的流淌,都是真实思想的表露。让学生有“我”不仅是对其人格的尊重,更可使其心智有充分的发挥,以致于超越老师,超越作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对人物的评价上并非简单的帖标签,而是独辟蹊径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