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090字。

  江西上饶市横峰中学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王学鸣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巫觋(xí)   踯躅(zhí zhú)  喷(pèng)饭   迤逦(yǐ lǐ)
  B.弹劾(hé)  风驰电掣(zhì)   会稽(kuài jī)  凝睇(dì)
  C.回眸(móu)  肤如凝脂(zhī)  玉扃(jiōnɡ) 云栈(zhàn)
  D.眇眇(miǎo)  修葺(jī)  潺湲(chán yuán)   薜荔(bì lì)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拱缉  钩心斗角 凭心而论 口慧而实不至
  B.收殓  轻歌曼舞  命途多桀  敏于事而纳于言
  C.脉搏  怙恶不悛  杀人越货  无所不用其极
  D.竣工  和颜悦色  慷慨悲歌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锱铢必较,该让就让了吧,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扩大我们的胸襟,何乐而不为?
  B.晨风里,阵阵甘桔的清香扑鼻而来,贻人口实,满眼姹紫嫣红,绿荫葱葱。
  c.因为一个晚上的紧张没有睡好,今天的考试一塌糊涂,原来胸有成竹的题目,都答不清楚,气死我了。
  D.伯年作画,灰稿是打了又打,改了一改。落起墨来,却是兔起鹘落,费不了多少功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B. 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在场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D.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_______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单纯、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________,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我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________。
  ①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②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④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⑤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⑥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  
  A.①③⑤     B.②⑤④       C. 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陈宫做中牟县令时,捉住了行刺董卓失败的曹操,因感佩曹操的抱负而弃官和他一起逃走。在曹操残暴杀害吕伯奢一家后,陈宫离开了曹操,后来辅助吕布,多次设计打败曹操。后被曹操活捉,经曹操婉言相劝,陈宫最终投降他。(《三国演义》)
  B.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看探春是个姑娘,又是庶出,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便趁势作脸,掀起探春的衣襟,结果挨了探春一耳光,还遭到侍书的挖苦。凤姐见此情景,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红楼梦》)
  C.觉慧在第二天放学后才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他觉得恐怖和绝望,情绪非常激动,悲愤地追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他一个人跑到花园湖畔怀念鸣凤,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对造成鸣凤之死的封建家庭感到深切的痛恨。(《家》)
  D.卡西莫多因外形奇丑,自小就被埃及女人抛弃,后来被克洛德收养,并死心塌地地替他干了很多事,直到爱斯美拉达的一壶水才唤醒了他的美好心灵。(《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鸿雁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