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学习目的: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提高资料搜集、筛选和利用的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想: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又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时还要善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查找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亲身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当我们在家里正忙着做作业时,妈妈来叫你上街买菜,爸爸又来找你谈心,弟弟又缠着你叫你陪他玩,这时,你分身乏术,你会怎样想呢?烦恼吧,假如能像孙悟空那样拔一根毫毛变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或者几个你那该有多好啊?想归想,有这种可能吗?
但这一空想却在今天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或许它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去探究一番吧。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2、什么是“克隆”呢?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凡此种种……,就是无性繁殖”,音译名为“克隆”。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3、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