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230字。

  2012年3月兖州六中高二语文模块检测试题
  组稿:柳凤霞     校正:景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脂(zhī)  闲暇(xiá)  绰约(chuò) 马嵬(wéi)
  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B.巴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巴南人们甚至把“下里巴人”山歌唱到了央视大舞台。
  C.记者坦言:“内地政府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记者游刃有余,不抗拒。”
  D.从《小山回家》开始,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在我看来,贾樟柯更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每次都精心地选择视角,拍出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局部。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5.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