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6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红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领会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
3. 通过诵读,感悟词的意境,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怀古词的相似点、不同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投影检查:填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我国南宋时期爱国词人。是宋词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与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词格调高昂,热情奔放,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板演,齐读。)
二、诵读感受。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称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听老师读全词。
2.指名读。正音:佛狸;正句读:封狼居胥。
3. 齐读。
三、理解内容。
(一)了解典故
(1)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昨天布置大家预习,思考“这首词中用了几个典故?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典故的内容”,请大家看同学的预习展示。
师生点评:
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指的是拓跋焘、还有廉颇。
第一个是:孙权败曹军;第二个是:刘裕建政权;第三个是:刘义隆望敌而逃;第四个是:佛狸击败宋文帝;第五个是:老年廉颇不得重用。
(2)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表明我们比较好的掌握了这首词的五个典故。以前很多评论家在品评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说,辛词用了太多的典故,影响了人们的理解。辛词中的典故却没有难倒我们的同学,看来大家是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词,又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很了不起!
(二)理解典故
(1)这首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从中读出什么信息?
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家刚才概括的典故,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
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
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
(2)如果只有孙仲谋和刘裕,那么其它几个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呢?(不是)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
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