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20字。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以意逆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1、读——秀出你的声音
  ①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
  ③最后再读一遍给自己听。
  2、译——秀出你的理解
  ①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
  ②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
  ③请三言两语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3、思——秀出你的感悟
  ①你能抓得住诗的关键词(诗眼)吗?
  ②请你每读一行后,主动思考并努力去求解以下三问:
  写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怎么写?
  三、文本研读
  对话:智慧的碰撞
  1、 请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解说各句内容。
  明确: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看出来?
  明确:悲愤。从“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可以体会出。
  3、你认为诗中哪一字是解读全诗感情与主旨的关键?
  明确:愁。
  过渡: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4、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