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学生作文的四种通病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 何立军
笔者从教近十年,接触过的学生作文难以计数,其中的文笔优美、理性盎然之作确实给我某种耳目一新、如饮醇酒般的舒适之感,但是多数文章给我带来的却是一种病态的、苍白的感觉。此类文章如同园圃中的花草树木,虽造型不错,深层次里却总让人不自然。
病症之一:人文精神的匮乏与文化底蕴的缺失。
尽管现在越来越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教学还是考试体系仍旧是重工具而轻人文。各类所谓的“作文秘籍”纷纷倾向于工具一方,背离人文甚至反人文。中学教育中,只看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抑,审美感、道德感得不到开发。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必将导致其文化底蕴的缺失,抑或是文化底蕴的缺失导致了其人文精神的匮乏。在他们的作文里,我们能看到多少真实、率直的个性?能看到多少理性、多元的思想?能看到多少典雅、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又能看到多少“义”、“利”并重的人生态度呢?
国民素质问题研究专家解思忠先生曾大声呼吁:“人文精神乃立身之本!”身正方能做人,满腹芳华才可做文。我们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重结构技巧,轻文化的灌输和人文的阅读。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作文,缺乏丰厚的文气和隽永的思想,文章的内涵一眼见底,单薄而又贫瘠。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社会的漠视者,而不是一个激情的参与者。
如何补充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所谓“快速作文式”的训练不可以,快餐式的文化补充不了。惟有对学生加大文化与人文渗透的力度,惟有让学生去接触那些真正的文学,惟有让学生走近古今中外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及文化精品。无论何时,无论对何人,文化的慢慢渗透与人文的细细滋润都比方法训练要重要的多。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氛围的软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努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自由生活的同时去承担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师生共同培植一种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上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凝固化的思想,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打造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能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