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600字。

  立足安徽 放眼全国 精心指导 制胜高考
  ——2012年2月安徽淮北市高考研讨会语文讲稿
  北京市大兴一中 王德山
  一、立足安徽,放眼全国——安徽考题的考点与热点
  (一)安徽考试说明与全国考纲的比较
  1.一份最好的《考试说明》
  我比较了全国各地大部分省市区的考试说明,比较的结果是,咱们安徽省的考试说明是最好的。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的说明,是对全国《考试大纲》的解释说明。考纲和考试说明/2011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doc。例如,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中,有如下说明: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考纲和考试说明/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doc
  而其他大部分省市,都是说而不明。有的省份,还没有全国的《考试大纲》说的明确,清晰。例如①考纲和考试说明/2011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doc②考纲和考试说明/海南省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doc
  2.取消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区别,删掉了选考内容,既减轻了师生负担,又保证了教学质量。没有选考题,这一点跟北京相似。
  仔细阅读全国《考试大纲》,可以知道可能考什么;仔细研读安徽考试说明还可以大致知道怎么考。
  3.外省的《考试说明》也有可以参考借鉴之处。例如福建的考试说明,再如湖北的考试说明对于命题和应试所使用的工具书做出了规定。
  (二)安徽新课标卷与全国新课标卷的横向比较
  认真比较2011年安徽卷和全国卷,你会进一步认识安徽卷的特点,了解安徽试卷这几年的热点。../石家庄讲稿/主要讲稿/2011新课标卷与大纲卷试卷结构比较表.xls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安徽试题各个模块有以下特点:
  1.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安徽的题覆盖能力层级较全面,包括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作者观点的概括等,并且,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考生容易作答。
  2.文言文阅读,安徽试题有灵活的一面,第5题不一定考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概括,考文言虚词的可能性很大。2009年以来,全国考题第6题,将“概括与分析”分辨的很清,安徽的师生可以借鉴,老师要告诉学生,免得学生万一遇到时不知所措。
  3.诗歌鉴赏题降低了分值,提问和解答没有过高技术性要求,并且问得具体,启发性强,每一问的分值较低,相互之间干扰性不强,是一个好事。
  4.名篇名句默写,以高中为主,采取八选五选做题形式,大大降低了难度。在二轮乃至三轮复习中,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大胆地压缩范围,捕捉考试热点。
  5.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安徽的特点很突出,我们放到下面说。
  6.在作文命题上,安徽不是模仿全国卷这一家,几乎每年都有新面貌,这也是我们安徽卷的一大特色。虽然某年的作文题,也遭人诟病,但是,我仍然觉得,安徽的作文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个问题,也留在下面详细谈。
  (三)三年来安徽新课标试卷的纵向比较
  纵向分析一下三年来安徽新课标试卷,可以进一步认识安徽试卷的特点和发展发展方向,预测今年和将来的热点试题。../石家庄讲稿/主要讲稿/2011新课标卷与大纲卷试卷结构比较表.xls
  对比分析过后,我们再变换一个角度,提出以下意见供大家思考。
  1.论述类文本阅读。虽然论述类文本阅读只有三道选择题,但是从三年的试卷综合起来看,涉及的方面还是比较宽的。主要涉及理解和分析综合两种能力层级,涉及重要的词语(概念)、句子和段落篇章这样四级语言单位,涉及内容(包括词、语句子的含义,原因分析与作者观点概括)和形式(主要是结构分析)两大方面。考纲规定的六个考点基本都涉及到了。所以,我们辅导学生复习,不能只追热点。多做一些习题,多见识一些题型,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2.浅易文言文的阅读。三年来,安徽卷文言文阅读保留不变的题目是文言实词题、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题,考了两年的是文言虚词题,考了一次的是人物思想性格分析题。没有正面考到的考点是(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但是,安徽的考试说明中有这么一句: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对这些句式特点和词类用法的考查,一般放在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安徽的文言文考题,就基本固定为这么五各考点(热点):文言实词、虚词、人物思想性格、内容的分析概括——这四个考点用选择题考;句子的理解翻译,用简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翻译,是带有综合性的考察。
  3.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的选材灵活多样,少有限制和羁绊。下面举例不限于近三年,包括安徽六年来的独立命题。
  2006年宋词——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赠别类;
  2007年清人词——[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咏物类,托物言志;
  2008年宋诗——[宋]谢枋得七言律诗《小孤山》,咏物类,托物言志;
  2009年元人词——[元]舒頔(dí)《小重山•端午》,咏怀类(感事伤时类);
  2010年唐诗——杜甫五言律诗《岁暮》,咏怀类(感事伤时类);
  2011年宋诗——宋诗欧阳修七言绝句《琅琊溪》,山水类,山水纪行类。
  看来,在体裁上,命题人看中的是诗和词,诗词各占一半,诗偏重于五七言律诗或绝句,尤其是律诗——因为绝句太短,容量太小,不便于出题,过去有对两首绝句加以比较鉴赏的考题。词的词牌不一定很常见。从题材来看,都属于抒情诗,尤以咏物诗(两首)、咏怀诗(两首)为多,赠别诗和山水纪行诗歌一首。特别是在主题上,师生不可过于苛刻,古人不一定都像杜甫那样写出诗史,古诗不一定都具有批判性、人民性或爱国思想,像欧阳修的《琅琊溪》,就是在自己因遭贬而郁闷的时候解闷散心的作品,写得空寂古朴,欢快有趣,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时,暂时摆脱了心中烦闷的心境;并没有直接表现忠君爱国等思想感情。在时代上,从唐至清,除没有明代诗词,其余都选到了,宋代的诗词占一半,南宋有两位。诗人不一定多有名气;在文学地位和价值上,所选诗词都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也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名篇名句默写。如果我们再从韵文和散文,或者简称诗和文的角度来分析,就发现,2009和2010年一样,诗歌考了5句,散文考了三句;2011年,诗文都是4句。简单的结论是,在命题上,诗文基本平衡,而稍微侧重诗歌。加上是五选二的选择题,二三轮复习,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大胆取舍。假如让学生背诵默写完规定的所有诗歌,再背上一点点短小好背的、对偶押韵的骈体文,或散文中整齐的句子,可基本奏效。
  5.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三年里出的全是小说,好像小说成了保留体裁,小说仿佛成了体裁上的热点。但是,一定要警惕今年或近几年出散文,不要只练小说阅读鉴赏,还要练散文。因为《考试说明》是这样规定的: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