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教案
绪 论(2课时)
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宋
(581) (618) (907) (960)
(总379年)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
1、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4、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5、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1、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大都有漫游的经历,他们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塞漠,找到了新的体验,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
2、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3、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与此有关。
4、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近三百年间,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儒家思想给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涌现出了一批诗僧;道教的影响促进了诗人思想的解放,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它们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既是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的南北中外融合等外因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的结果,也是文学自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诗的发展轨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