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4——2005学年各地模拟试卷诗歌鉴赏题选萃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试述诗人的所见所闻。

(2)试述本诗的主旨。

16.(1)所见: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岩,河水翻腾,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而摇晃着。所闻:鹳鹤在水面上掠过的声音,豺狼在山中的喧叫声。
(2)本诗是写诗人因社会的动乱,自己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石 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探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6.(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评分标准:能说出表现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2分,语言贯通、言之成理1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4分) 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2分)
答:



16.合理。(1分)因为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凉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3分) 心情变化;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2分)

17.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王 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点《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其一)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其二)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表达离情。(3分) (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此题为开放性题型,若谈反对意见,宜言之成理。)(3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1)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所勾画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