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不可忽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论述。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朗读方法上合理指导,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下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相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曾或在都思索的问题。当然,从教育成果来看,思索的收获是颇丰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加之教育者身肩的时代责任感,使得这条探索之路不断开拓。笔者在教育实践的点滴中有所感悟,下面就初浅地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看见它的美育作用。
(一)朗读教学中的意境美
文学用语言来把握叙事,它既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响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但“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或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
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二)朗读教学中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