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0字。
2012年3月洛阳市高三二练作文导写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2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有这样的题目:
文学和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请谈一下你心目中的陶行知。
请谈一下方舟子与韩寒之争的社会意义。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东、北非局势?
你读过《诗经》原著吗?
生物学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
面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感到手足无措,抱怨书本上没有。而一些教育专家则对这样的题目大加赞扬,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向。复旦大学主持面试的教授说,大多数问题没有答案,考生可以用自己的逻辑给出观点,也可以运用自己的博学来探讨,还可以质疑发问……这些问题主要是给考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析】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文题从2个方面展示材料,一是列举2012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引出“2012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一是列举各方对此事的反应。该题很好地起到了引领考生要关注现实,学会思考,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立意并不难。(1)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学会的应该是关注,关注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书斋之内,视野狭隘的我们不会真正成为社会的人才。(2)面对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要学会思考。知识更迭频繁,信息越来越多,我们不可能学到一切,但我们可以思考,通过思考去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优秀例文】
素质是考试的灵魂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结构中,填入素质教育的建筑材料,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起码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考试有了更完整的灵魂,而不致于像刘心武所说的那样“坠入了颟顸的渊薮”。
欧阳修当主考官时,深感政客有余而文坛乏人,于是力排众议,录取了政务上不够优秀而文学上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辙等人。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轼在政治上吃尽了苦头,但坎坷的经历却催生出诗词的佳句、书法的妙笔、绘画的神韵。贬到黄州,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贬到杭州,则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旷达;贬到海南,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的快乐。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苏轼考上进士为前提的。假如没有重视素质的欧阳修将其录取,苏轼年年忙于复习备考,最后成为没有棱角的老油条,我们又怎能欣赏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飘逸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