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个字。
安塞腰鼓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意义。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三、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群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他们扎着白羊肚手巾,穿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脚蹬千层底,一步步从陕北向我们走来,他们淳朴善良,性格豪爽,他们唱起信天游,跳起腰鼓舞,不管贫穷与否,他们活的精彩,活的漂亮!今天请同学们随老师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1、 多媒体播放陕北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
教师激情诵读课文,投影展示文中画面。
(生自由朗读)
边读边思考,文章表达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什么感情?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话呢?
明确:赞美之情。
好一个安塞腰鼓!
请同学们借用文中的词语来填充句子: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明确:在腰鼓表演的描写过程中,我们的作者情不自禁四次发出了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
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总结:“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和“奇丽的舞姿”、“丰富的想象”。
同学们已初步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形象,它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力”(板书)。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衍生于此的安塞腰鼓不仅表现出生了一股生命之力,更体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