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900字。答案扫描。

  宣城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 ~14,第Ⅱ卷18 ~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大众文学这一名词已经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俸制下越发地流行起来。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通常来看,纯文学是高度抽象化的文学,而大众文学是低度抽象化的文学。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存在。
  大众文学出现较晚。一般来说,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分水岭。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报纸、刊物、广播等宣传工具的急速发展,以及经济萧条的不断袭击,这种大量倾销的商品形式的文学快速发展起来。而我国的大众文学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众文学的产生时间充分证明了大众文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学发展的产物。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纯文学确实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市场,看纯文学的人越来越少,,大众文学却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学,的确是要有读者才能活下去的。但最本质的问题是,带领文学的不是一个时期的读者,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市场,而是文学本身。这种把文学作为读图快餐的文化,并不适合已经形成了数千年文学积淀的中国。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期盼一个成熟的大阅读时代的到来,但机械地去追求经济利益和市场导向,不是文学应该有的态度。成熟的大阅读时代不代表我们应该认同与接受这种“快餐”类型的大众读图,文学应该保留它应有的品格、文化内涵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单纯机械地通过催生作品创作大众文学不是所谓的发展,而一种放弃了传统文学积淀的倒退。
  大众文学风行之后,催生的是一大批模式化的作品,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催生的。这种市场经济催生出的产物和文学是有明显分别的,相互之间不会交叉。当下大众阅读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尚实”,人们越来越讲究利益、效益,越来越求实、务实。社会生活和时代的演进,经济生活的发展,使阅读也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文学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生活是联结的,互动的。但是不可能像大众文学一样作为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存在。如果说过去的阅读是一种传统的经典式纯文学阅读,那么现在的阅读则是以消费性为主的。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文学对娱乐功能确实不够重视的话,那么现在则是矫枉过正了,以至于出现的是一种以市场消费为主导的伪文学,把文化等同于文化消费,用经济发辰代替了文学发展,是一种畸形的文学发展方向。
  事实上,把大众文学与通俗文学两者打通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以文化消费为依托,以畅销与否为准绳的市场经济化的“大众文学”。当下的一些大众文学作品确实得到了诸多好评,但是若要试图把一个市场经济的附庸上升为文学,则是非常困难的。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