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二轮复习导学案,含有考纲解读,课本回顾,真题体验,创新预测

2012年二轮复习之分析综合(七).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分析综合(八).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实词导学案(三).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实词导学案(四).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实词导学案(四)答案.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虚词导学案(二).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虚词导学案(一).doc
2012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导学案(五).doc
2012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六).doc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虚词导学案(一)
  主备人  马建峰
  一 考纲解读
  《考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出现的文言虚词具有理解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绝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去历数那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一般是相对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二 课本回顾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虚词导学案(二)
  主备人  马建峰
  一 考点解读
  考点一  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
  考点二  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人事等关系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
  考点三   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
  考点四  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
  考点五   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以及表达某种语气或音节的虚词。常见的助词有“乎、也、之”。高考主要考查助词与非助词的区别以及同为助词时的细微区别。
  二 课本回顾
  第二组
  10.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⑥然力足以至焉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实词导学案(三)
  主备人 马建峰
  一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二 课本回顾
  第一组 
  1.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3)然后得一夕安寝(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
  2.拔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实词导学案(四)
  主备人 马建峰
  一 考查重点: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二 课本回顾
  第三组
  21.见
  (1)事不目见耳闻(    )(2)项伯即入见沛公(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6)君既若见录(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8)军无见粮(    )
  22.就
  (1)金就砺则利(    )(2)连辟公府不就(    )(3)轲自知事不就(    )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若无罪而就死地(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2012年二轮复习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导学案(五)
  主备人  马建峰
  一 考纲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谓“理解”,是说正确地领会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语句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二者密不可分,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体现。
  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要涉及的对象是文言实词、虚词,同时还涉及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在此,仅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和翻译的方法加以分析。
  二 考点整合  真题对应
  考点一   判断句
  高考时,设题考查的判断句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格式”,必须正确分析理解并能准确翻译。
  如 :(2010•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者,……也”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答案:                                                          
  考点二  被动句
  高考设题考查的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句子也有多种“格式”,考生应能辨析并能准确翻译。
  如:而君幸于赵王。   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012年二轮复习之文言文分析综合(八)
  主备人 马建峰
  一 考纲解读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点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所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会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设置这类试题时,往往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从其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各选项出错的方向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即可    、移花接木、词语误解等几种类型。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
  真题解析 
  (2010•福建卷)(原文见考点一)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