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916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六市2012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或涂在机读卡上。只交答题卷和机读卡。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卷或机读卡上。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金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祥,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入人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明代,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声浪,表现出女性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的强烈冲动。   
  B.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不同,在吴歌里,连深锁寺院的尼姑和高龄的老妇,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  
  C.明清之际的吴歌并不全都表达纯粹的男女私情,其中的一些虽然也是情歌,却在以情喻世,或抨击时政,或嘲弄官府。   
  D.吴歌中萌动着的对人生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哺育了明清之际不同于统治阶级的异端思想,显示了底层人民人文意识的觉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裕,字仲宽,洛阳人。幼孤,从兄避难聊城,因家焉。稍长嗜学。中统初,由聊城县丞辟中书右司掾,始建言“给重囚衣粮医药,免籍其孥、产,止令出焚瘗①钱”,后著为令。顺天路民王住儿,因斗误杀人,其母年七十,言于朝曰:“妾寡且老,恃此儿以为生,儿死,则妾亦死矣。”裕言于执政曰:“囚误杀人,情非故犯,当矜其母,乞宥之。”执政以闻,帝从之,囚得免死。南京总管刘克兴掠良民为奴隶,后以矫制获罪,当籍孥、产之半,裕言于中书,止籍其家,奴隶得复为民者数百。至元六年,迁开封府判官。洧川县达鲁花赤贪暴,盛夏役民捕蝗,禁不得饮水,民不胜忿,击之而毙,有司当以大逆置极刑者七人,连坐者五十余人。裕曰:“达鲁花赤自犯众怒而死,安可悉归罪于民!”议诛首恶者一人,余各杖之有差。部使者录囚至县,疑其太宽,裕辨之益力,遂陈其事状于中书,刑曹竟从裕议。八年,拜监察御史,俄有旨授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本道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