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9250字。

  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 (3分)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3分)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便: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东南役均而赋重泉涓涓而始流
  B.为言于总督,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复欲于计典黜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5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