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70个字。

  19《鱼我所欲也》
  科目:语文备课人:董丽娟审核领导:
  使用时间:年月日
  温馨寄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复习巩固:回顾关于《孟子》及孟子简介。
  三、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  整体感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学法引导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