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登高》
  科  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并且学习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学习这首诗要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
  2.  体味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 在赏析中感受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资源  歌曲《独在异乡为异客》 《登高》音频朗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教学活动2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杜甫 
  课前预习:登录班级网络阅读博客,阅读《杜甫生平简介》,了解杜甫生平。 
  2、了解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登高有感,遂作此诗。三年之后,58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3.诵读诗歌。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