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20字。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学标导航】
  1初步掌握朗诵诗歌的基本技巧
  2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会通过“入境”领悟诗歌情感的鉴赏方式
  【情境导学】
  情境一:你见过的最壮丽的自然景观有哪些?面对这些景观你当时有何感想?
  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感性行为,因此,要理解好一首诗歌作品,首先就要进入作品为我们创设的情境。
  (注:本书中红体字内容为教师用书中独有的,在学生用书中不出现。)
  情境二:“春女思,秋士悲”,秋景一般会引人伤感,作者在这首词作中是否也有“悲秋”的意味?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对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把握是了解一首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毛泽东的这首词一反“悲秋”的传统创作主题,借助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抒发革命的壮志豪情,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正全面兴起)有着深刻的联系。
  情境三: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诗歌就是流动的旋律。在这首作品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种音乐的美感?
  对诗词作品艺术性的鉴赏,是诗词鉴赏的高级阶段。从诗歌的音乐性进而可引申到对其表达方式与炼字的分析。
  【预习资料】
  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辞,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
  2、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为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于是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3、词牌:即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的内容无多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其结构格式是相同的。
  4、长沙:此处为本词的题目。
  5、相关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蓬勃兴起。1925年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同年10月,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于深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回想自己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感慨万千,在抚今追昔中书抒写壮志激情。
  【自主天地】
  (一 ) 活动体验——朗诵
  1情绪唤起
  借助有关长江的壮美画面或影音资料,再配上情绪激昂的乐曲(如古曲《将军令》),创设一个壮丽而令人振奋的氛围。
  2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找准感情基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激昂的,但不同的位置又有细微的差别。如:从开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给人一种开阔舒畅的感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出作者对以往岁月的感慨和自豪,结尾三句体现出主宰河山的自信与豪迈之情。
  ⑵找准重音。如上阕中的“独、万、遍、层、尽、漫、透、百、争、击、长、翔、浅(应虚化一点,略轻)、万、竞、怅、问、谁”,下阕中的“忆、峥嵘、稠、粪土、万户侯、遏、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