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小题,约11340字。
福建省漳州市四地七校201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2)问君何能尔? 。(陶潜《饮酒》)
(3)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日知录》序
[清]潘耒
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若夫雕琢词章,缀辑故实,或高谈而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深浅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明代人才辈出,而学问远不如古。自其少时,鼓箧读书,规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长,虽欲学而无及。间有豪隽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崭然自见者,又或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若唐荆川、杨用修号称博通者,可屈指数,然其人去古人有间矣。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呜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言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选自《清文观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考其得失之故 考:考察
B.其术足以匡世 匡:纠正
C.自宋迄元,人尚实学 尚:崇尚
D.九经诸史略能背诵 略:省略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全都属于“通儒之学”的一组是(3分)
①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 ②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
③则古称先,规切时弊 ④立言不为一时
⑤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 ⑥至异世而见用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顾炎武的学生,本文作者潘耒深得其师的学问精髓,所以他在文中对顾宁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