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约2220个字。
《马说》教学设计
说明:本课堂教学设计教材采用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知识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及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的体裁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1、体味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理解重视人才的意义
三、教学模式
合作性学习
明确任务→学生选定讨论题目→分工搜集资料→教师指导→小组再整理→推荐组内学生代表发言
四、课件准备
教师自做课件(图书资料、网上下载等各种图片)
学生自查图书资料、网上下载等各种图片
五、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讲课前我们进行一个比赛,每组的同学说一个带有马字的成语或一句古诗词,看看哪组同学说得多。大家说了好多,我想就咱们说一节课也未必能说得完。马,高大伟岸、矫健壮美、鬃发飘逸、引颈一嘶,倾倒多少文人墨客。可见中国人对马真可谓是情有独钟。那么我想大家一定记得“伯乐相马”的故事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段录象。
在录象中,那匹马遇到了伯乐,改变了它的命运。那么如果千里马未遇伯乐将会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还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这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 朗读课文(配乐)
1.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
(关于本课的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课前学生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后自己总结在下节课上交流,所以这部分内容不在本课时之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